研究報告A
06
2016.10
2016年9月:新聞太犯規 公信力大不足
烏龍新聞中時最多 違反新聞倫理蘋果奪冠

  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(新防會)近日完成105年9月份的觀察報告,並指出各主要報紙9月的「烏龍新聞」評比(未註明政府機構者、置入性行銷、中國廣告,都列為「烏龍」計算),依序為:蘋果日報 4 則、聯合報 70 則、中國時報 108 則、自由時報 29 則、聯合晚報 20 則,合計 231則。

表一:105年9月烏龍新聞評比統計表

 
  蘋果日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晚報
疑未註明政府機構     2     11     7   11    1
疑商品/活動置入性行銷     2     45    60   18   16
疑涉己新聞置入性行銷    0     8    38   0  0
疑中國廣告    0     6     3   0    3
 
  有關違反新聞倫理道德規範的示意圖、照片及自殺新聞報導,依序為:蘋果日報53則(含自殺15 則)、聯合報 15 則(含自殺15 則)、中國時報 9 則(含自殺5 則)、自由時報 40 則(含自殺13 則)、聯合晚報 2 則(含自殺2 則),合計 119則(含自殺50則)。另有聯合9/1,蘋果9/21,中時9/22更正各一則(詳細請參見烏龍新聞統計)。

表二:105年9月違反新聞倫理道德規範、自殺新聞報導統計表

 
  蘋果日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聯合晚報
1。  性侵/性騷擾      9        1     8  
2。  家暴      2         3  
3。  兒少      6       1     6  
4。  血腥暴力      7       1     5  
5。  災難事故          
6。  犯罪      8        
7。  自殺     15    15     5     13      2
8。  綁架          
9。  陳抗          
10。醫療          
11。愛滋感染者          
12。性與裸露      1         1  
13。性別與弱勢者      3         4  
14。身心&精神障礙者      1        
15。靈異超自然新聞      1       1    
16。消息來源          
 
廣編與新聞不分 灼傷報業公信力

  從九月份有關置入行銷廣告或企業活動贊助的統計可看到,數據落差大最高為中國時報的60則,最低為蘋果日報的2則(聯合報45則、、自由時報18則、聯合晚報16則)。分析統計數據之所以落差大的原因,最關鍵在於各報是否真正能夠落實廣編分離原則,亦即在內文明確標示〈廣告〉或〈廣編〉。

  臺灣近年來有多起,造成社會恐慌的食安風暴,塑化劑、胖達人、大統沙拉油、頂新黑心油事件等等,若大家記憶猶新,其中關鍵討論就是在於標示實與不實的問題,換言之,誠信成為一項維護食品安全的關鍵指標。在各類食品風暴所涉及的廠商中,尤其是頂新味全集團其下的正義油品事件為最。由於屏東一位老農夫自行蒐證、揭露了地下油廠的劣質油品再提煉的問題曝光,媒體訊息揭露、社會大眾怒火緊接引爆,這一連串的過程,自發性的抵制該企業集團的商品,發起所謂的「滅頂行動」及「秒買秒退」林鳳營鮮乳等抗議行為,這些後續事件和消費者運動,在在凸顯的是誠信與資訊公開透明透明的重要性。

  當台灣民眾仍未健忘、仍然採取行動要求企業主應該履行商品原料進口、製造和商品銷售等資訊公開透明,揭示企業誠信和社會責任之時,可惜的是,依賴公信力而存在的媒體,卻反而以隱藏廣告的方式,違反著誠信,用貌似新聞的報導,為特定商品大打廣告。新防會對此,特別提醒,新聞誠信,以及對真實的把關,不應該有模糊的地帶。若民眾買報、看報,還要靠自行蒐證或比報,才能分辨新聞或者隱藏廣告,豈不犯了更嚴重的誠信問題?進一步,我們從九月份的幾張報紙對於特定廠商商品報導的對照圖,就可見看見更多端倪,使我們更瞭解,到底哪家報社的公信力,可能需要被打上問號?

  9月8號的聯合晚報先刊登半版,標題為〈〈亞洲第一瓶 挑戰更嚴格國際級食品標準  林鳳營獲SQF Level 3驗證〉〉;接著9月9號,聯合報C7消費版刊登半版標題為〈〈全亞洲第一瓶   林鳳營獲SQF LEVEL 3驗證〉〉;同一天,中國時報A5生活新聞,同樣也是半版〈〈林鳳營獲最高等級鮮乳驗證〉〉(請參見下圖一)。
 
圖一:廣告與新聞不分的新聞

  
  


 
 
 






資料來源:作者翻拍各大報相關新聞

  如果以讀者習慣的閱報方式,可能會以為這是報社記者採訪而來,在一般的新聞版面,也刊登了記者名字,也搭配了食安專家背書,應該就是一則正規且該對讀者負責的新聞報導。但細看其中文章,三則報導都一貫地一面倒對該商品進行正面報導,並且以宣傳式的報導口吻,難免讓人懷疑是以具新聞新聞面貌的「隱藏廣告」。

  對照兩天後蘋果日報的報導,先前的懷疑或許相當程度獲得了「證實」。《蘋果日報》在9月11號,也有半版林鳳營鮮乳的題材,標題是〈〈林鳳營鮮乳,獲國際食安標準肯定〉,內文也刊出味全食安三部曲。但跟前兩天在其他三家出現的相近報導內文〉不同的是,《蘋果日報》在該報導上,明確標示此半版為「〈廣編特輯〉」,讓讀者明確的知道,此篇內文並非一般新聞,落實廣編與新聞分離原則,也履行了報業對於讀者的企業責任。(附當日報紙照片)

圖二:蘋果日報廣編特輯翻拍


資料來源:作者翻拍


圖三:聯合報有關特定廠商、商品的相關報導


資料來源:作者翻拍

          尤其是在食品安全上,如果媒體的功用不是監督、公正訊息的揭露,而是用來淡化民眾的警覺,用新聞包裝廣告來鬆懈消費者的心防。這樣的副作用,可能就會是侵蝕民眾對於特定媒體的信任。如此,相關報導則成為值得懷疑的內容,諸如9月29號《聯合報》再刊出關於林鳳營的專題報導,內容詳細、圖文並茂,然而讀者如何再看待新聞背後?是收錢的業配廣告?還是能為讀者負責的新聞報導 ?國內大報過度忽視廣編與新聞分離原則的問題,可能已不是冰山的一角,而是多角露出,豈不讓人憂心?再附上比報的相關案例如下。9月9號聯合報刊出全版〈〈金車口葛瑪蘭威士忌再傳捷報〉〉,版別酩酒;同日中國時報 A9專輯〈〈要做,就要做第一  金車口葛瑪蘭威士忌再奪IRS  15面獎牌〉〉。兩者看起來相近的新聞報導形式,內文均有記者名、大小標題和照片或圖表,這樣的新聞形式沒有明確標明廣編或廣告版別。但對照蘋果日報,則出現相近的圖文內容,且如實標明是「廣編特輯」。

圖四:各大報為特定商品進行報導

   
資料來源:作者翻拍

  除了牛奶、酒類商品,百貨業類商品的疑似隱藏廣告或置入的情況也很嚴重。有些報紙七、八頁都如實標明為廣告,但也有報社濃縮相近內容,成為消費報導。諸如9月28號,聯合報C7消費版,刊出全版〈最強周年慶 新光三越血拼攻略〉;中國時報D2消費版,也是全版刊登〈新光三越周年慶  神級商品話題夯〉;但再對照同一天蘋果日報A3版,C5版〈就是明天 新光三越周年慶 六店同步震撼全台〉,卻都有明確標示是〈廣編特輯〉。

圖五:百貨商品報導

   

資料來源:作者翻拍

  新聞業出生的學者劉蕙苓博士,在探索廣告主導向的新聞研究中,曾談到「〈宛如一個新聞工廠卻開闢了兩條生產線,用不同的邏輯來生產不同的新聞產品。讓原來在組織中不被認可的價值,藉此取得合理與合法的地位。置入性行銷使得媒體監督的對象可以出錢來影響新聞,最終新聞作為一種〈信任貨幣〉的價值盡失,媒體守望監督的功能也跛了腳,其後果不單是對新聞界的衝擊。〉

  公信力是新聞業立足社會的最高價值,若新聞不斷受到廣告、商業左右,成為隱藏廣告的包裝紙,雖然能夠讓報業獲得若干收益,卻可能也是使報業誠信遭受質疑的毒藥。新防會呼籲,各大報應堅守公信力和新聞專業的立場,謹守廣編和新聞分離原則。
 
報紙不該是自家宣傳品 中時涉及新聞量最高
  
         除了廣編與新聞未分離的情況嚴重之物,若干報業出現許多涉己的新聞置入。在廣告金額下滑、市場不景氣的今天,國內各大報業也出現積極轉型,跨足副業或其他投資的狀況。這樣的跨業原本可以是一件好事,然而若藉此將原本的主業新聞,充當做是自家副業或其他投資的宣傳窗口,恐怕違反更多新聞專業和倫理的問題。

  根據新防會統計九月份,涉己新聞置入性行銷,蘋果日報 0則、聯合報8則、中國時報38則、自由時報0則、聯合晚報0則。其中,中國時報因為企業體系涵蓋報紙、電視台、週刊雜誌、還有基金會等,常常可見整版或半版的大篇幅,這些涉己的新聞,多疑似是宣傳自己企業、商品的隱藏廣告。甚至一連五天都有強打電視廣告或老闆活動的訊息,如9月5號光是報導中天娛樂新聞<就是娛樂>,就有三則,諸如打趣獨家,爆己婚事,吳怡霈謀自肥〈就是娛樂〉。二。老將新思維<就是娛樂> 回歸本質報新聞。三。兩岸專業團隊 名嘴加持零冷場 吳怡霈掌法寶 控沈玉琳口水。9月6號兩則〈錄中視「沒完沒了」的遊戲競賽時......〉。一〈吳怡霈雙直播送獎大好評   <就是娛樂>預言志玲2018嫁。二〈太嗨賣力玩遊戲 成語蕎墜地 脊椎挫傷〉;9月7號,更是多達四則。一〈蔡衍明愛心基金會 宜蘭送暖〉。二〈本期<週刊精彩內容王>白龍王顯靈助攻 舒淇綁紅線玄奇閃婚〉。三〈<就是娛樂>打開整人娛樂史 梁赫群自招炸傷劉德華〉。四〈400資深藝人餐敘 旺董出席慰問。〉其中像是資深藝人餐敘,其中最大篇幅,不是報導資深藝人,而是置入近1/4版的老闆照片,〈圖說: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向來照顧資深藝人,中秋餐會上特別問候常楓〉;9月8號兩則,一〈吳怡霈自招Live險開天窗 <就是娛樂>揭章子怡5000萬代言價〉。二〈<美好年代>演技出色紅回故鄉〉。其中更直接廣告,節目時間〈<就是娛樂>於每週一到週五晚間七點,在中天娛樂台......〉或是一再強調頻道,〈池端玲名在中視、中天偶像劇<美好年代>表現亮眼。9月9號 也有〈本期<時報週刊>精彩內容   小英換車 引爆國安局長之爭〉。

  這麼多新聞報導自家另一個媒體的特定節目,不免讓讀者存疑,到底中時這個媒體是為民服務的社會公器,還是多家媒體王國的廣告平台?
 
標題該聳動?還是老少咸宜?
  
         新聞的國際視野,一向是不少民眾希望看到的,不過該照單全收嗎?如果碰上另類政治人物的不雅言詞,到底該如實傳遞,還是委婉報導,來看各報對於標題的操作模式,也有相異之處。就從9月7號的國際要聞,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失言風波,從四大報標題的呈現。中國時報以〈譙歐巴馬「婊子養的」惹風波 杜特蒂表示後悔〉;《蘋果日報》,報導標題是〈菲總統辱歐巴馬“婊子養的”〉;《聯合報》則以〈粗口毀了美菲會  杜特蒂改口急滅火〉;《自由時報》運用的標題則為〈杜特蒂粗口辱歐巴馬   美菲會談告吹〉。

 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,婊子,一。俗稱賣淫的妓女。二。罵女人的粗話。根據烏龍新聞標尺的第13項,新聞報導應避免歧視用語,以及散播性別的歧視、偏見、和刻板印象等。檢視上面四報相關新聞的標題,其中《聯合報》和《自由時報》所使用的標題文字都用「粗口」來代替。反觀《蘋果日報》和《中國時報》仍舊直接運用不雅文字,恐為不當。報紙是不分年齡的閱讀平台,新聞報導應避免歧視或不雅字眼,否則不僅是降低了報紙的文化品質,同時也淪為複製性別歧視的機器。
 
月圓人難圓:自殺新聞倍增
  
        九月份適逢中秋佳節,但令人難過的是,自殺新聞的則數卻是八月份的兩倍之多,依序是蘋果日報15則、聯合報 15 則、中國時報5 則、自由時報13 則、聯合晚報 2 則,總計有50則。
  不僅自殺新聞報導數量翻倍,就內容來看,出現不少搶快或過度推論的自殺新聞報導,報導內容對於輕生者或死者家屬恐怖免有第二次傷害的問題,新防會提醒,自殺新聞採訪報導,涉及生死大事,應該更為審慎處理。以下試舉例說明,如聯合報9月1號,有個三公分見方的更正版面,內文提到〈「讀者澄清:高雄陸軍步兵訓練指揮服役的江姓士官長,前天在中正預校職務宿舍內上吊:家屬表示,當時是妻子發現丈夫自殺,不是國一的兒子發現,且江姓士官長沒有經濟上的壓力。

  這是一則多麼沈痛的更正!怎能不讓報導自殺新聞的媒體和記者,更增加一絲慎重,和減少推論及增添故事可看性的刻畫。再對照九月份的接連自殺新聞,從9月2號蘋果日報:〈女帶兩子燒炭3死  已婚男友泣:沒給她名份〉,內容寫道「留下遺書『不希望兒女沒有媽媽,帶他們一起走了』開賓士車載一歲、四歲兒女燒炭身亡......車內有炭盆及安眠藥」;9月3號《聯合報》報導〈企圖攜子跳樓「父愛未泯」無罪〉;9月10號自由時報報導〈高二女甫高分轉學,緩步走鐵軌尋短〉;9月13蘋果日報報導〈太自私〈「帶她一起走」〉警殺女友自轟雙亡〉。這些報導,均沒有謹守自殺新聞倫理原則,避免刊登死者照片及遺書,以及詳細說明輕生的細節,以及避免過度描述死者的背景或個人特質等。

  另外聯合報在9月14號,也就是中秋節的前一天,以整個半版報導自殺新聞,包含一〈疑債務壓力 與主管面談時失控 大賣場送貨員 開槍自盡〉。二〈女友已讀不回 警員上吊〉。三〈男友勸別吃藥  女子跳樓〉。又或許新聞的另一個公式,就是節慶除了要有熱鬧活動,搭配廣告,也會強化反差的新聞,像是輕生或無法團圓的故事,諸如《聯合報》在中秋節當天刊出〈長輩信仰阻婚事 佳節傷感燒炭〉,感覺上新聞性十足,但仔細探究,卻違反世衛組織的規範,藉報導責備任何人,因為內文提及「婚事因長輩阻擾而生變...雙方宗教信仰不同,為了迎娶過程是否要持香拜祖先等細節雙方長輩一直不肯讓步」。這樣的報導,無疑對死者家屬來說,會造成二度傷害。

  還外是令社會震驚的新聞,是《蘋果日報》於9月27號的一則〈當街轟兒家暴父飲彈亡   狂尋受虐妻 一路亂射,留書「對不起」〉,其中內文寫道「男子持槍抵著頭與警對峙....開槍自轟....兩張遺書上頭寫著『對不起老婆,我還是很愛你,希望你永遠記得有一個這麼愛你的老公』....」,這則新聞除了不該刊登遺書,也應避免浪漫化自殺者。

  既有研究顯示,如果媒體大量的自殺報導,恐會影響青少年,傷害其心理健康;至於另一個研究,把成年自殺企圖者分為二類:(一)衝動型自殺行為(二)計畫型自殺行為。如果太多輕生者的細節描述,恐怕會增加計畫型的自殺事件。另外更大的隱憂還有,媒體現在強化直播,恐怕也會增添沖通行的自殺案件。像是蘋果日報 9月4號刊出〈  LINE預告跳橋 女墜10米骨折〉,內文描述「駕車停靠路肩,LINE視訊告知男友想輕生,隨即從10公尺高高架橋上往下跳」,;而同一則新聞,聯合報標題為〈死給你看!直播跳橋嚇男友 女子骨折〉 建議標題也應避免強烈字眼,免得造成直播自殺模仿效應。希望媒體能真的肩負起自殺防治的社會責任,而不僅僅是文末附上一小行標題:XX報提醒您,珍惜生命,自殺防治專線0800788995。


林珮霖(烏龍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、資深媒體人)